1.靡革匪因,靡故匪新。说的是什么意思?

2.谁解释下浙大的校歌?

3."已识乾坤大

浙江大学校歌歌词_浙江大学校歌歌词翻译

浙江只有浙江大学是985、211院校。

浙江大学(缩写为ZJU),通常简称浙大,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,其前身是成立于光绪23年(18年)的求是书院。

作为中国综合型、研究型大学,名列首批211工程、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大学(A类)建设名单中,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“东方剑桥”。 扩展资料

 学校文化:

 校歌:

 校歌《浙江大学校歌》原名《大不自多》,由国学家马一浮先生作词,国立中央音乐学院应尚能教授作曲。该校歌自定以来多有异议,集中于文言歌词且用典颇多,于学生理解不便。校长竺可桢认为歌词虽文理艰深,而其意甚深,故而沿用至今。

 校训“求是创新”:

 起源:1938年,校长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正式确定“求是”为浙大校训。“求是”二字,取于王阳明“君子之学,唯求其是”一句,是本校前身“求是书院”传承至今的大学精神。

 且“求是”暗合英文“Truth”一词,意同“真理”,是为大学求学之目的',以为校训甚为恰当。由此,校长竺可桢定“求是”为校训,期许浙江大学学子可承续校风,并不忘为学之目的。

 变迁:1988年,有感于当下社会将“求是”往往片面理解为“求实”,校长在原校训“求是”二字后增补强调了“创新”,以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。

靡革匪因,靡故匪新。说的是什么意思?

海纳江河,却从不恃其大而自满自夸。

学习也是一样,从来没有边际。

世界上抽象的是道理,具体的是器物。

礼规范着世上的差异,乐引领着社会的和谐。

道器、礼乐不可二分、相反相成,你听懂这个道理就是聪慧。

浙水之滨有所大学。

以前名叫求是,实质应是启发你追求真理。

教师要坚持依学生天性进行教育,以自身品德为示范,这样化育效果才会显现,学校也才能因此壮大。

万不可自以为是,万不可以为穷尽了真理。

没有什么革新不讲继承,没有什么旧事物毫无新意。

如何开出新气象?研究和阐发物理、引导人民。

青年才俊们,希望你们能够听到。

对于书本学习,思考要深邃,要看到各学科脉络相通。

文体农工商都要有所涉猎。

知识的学习讲求兼容并蓄有条有理有系统,求知要寻根究底,求学要有始有终。

做学问讲求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,就好像金子出炉定型前仍在受熔炼的状态。

理论视野要宽广,不要偏执于一宗一派。

建设我们的文化,让世界都来认同。 大海浩瀚而不自满,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。

大学学问广阔无际,延伸到整个宇宙天地。

超越形体的称为道,有具体形貌的称为器。

礼制区别人们差异,音乐使民众和谐相处。

明白它们的统一关系,就会更加聪慧明智。

有一所国立大学,在中国东南的浙水之滨。

它以求是为宗旨,其实就是启迪大家求真。

学校教育循序渐进,方能培育出治国才俊。

莫言已把握事物本质,更莫言已穷尽真理。

没有变革不需因袭,没有旧事物不需更新。

怎样改革创新?探究事物,做大众的先导。

诸位年轻的英才,应当明了这些重要道理。

要专注于学业,力求思想深刻、识解通明。

我们有人文、科学、农业、技术多种学科。

要融会贯通,掌握知识的源流和实践运用。

日后成才成功,犹如真金经过熔炉的冶炼。

要胸襟宽广,不偏守门户之见、宗派之私。

努力振兴祖国,使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。

谁解释下浙大的校歌?

靡革匪因 读音

靡革匪因

读音:mǐ gé fěi yīn

靡:形声字,从非,麻声(mǐ)。本义:无;没有。

匪:借为"非"。

出自《浙江大学校歌》: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:

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革新,不要因循守旧,而革新又需要继承(因袭)。

"已识乾坤大

浙大的校歌校歌分三章,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;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,发挥校训求是二字之真谛;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。

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。

国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?就是它的综合性、就是“海纳江河”。它不同于专科学校,应当各种学科兼收并蓄。因此理论与实践,原则和应用,礼与乐,秩序与和谐,你要知道它们不是两种事物,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,这样,你的所见所闻才会全面,人才会变得聪明。

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,发挥校训“求是”二字之真谛。

成均古代表示大学,这里是说,浙江有所大学过去叫求是书院。所谓“求是”实际即启发你去追求真理。创新就要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、奥秘。这样,才能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,也才能真正走在群众的前面。这里浙大的精神就是要求是,要创新,要循序渐进,锲而不舍。

第三章讲的是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浙大的使命。

使命是什么?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。这样的学生在校时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,所谓念哉典学,理念“使命”就是学习,但不是死读书,要学会深入思考,能洞察事物的本质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建设好国家,让世界来认同。

扩展资料

浙大校歌历史:

1938年11月19日,在广西宜山,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,会议决定以“求是”为浙江大学校训,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。马老作的歌词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,因此,这首“大不自多”歌仍请著名作曲家、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,并经校务会议通过,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。

1992年4月浙大95周年校庆期间,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朱兆祥(前浙大合唱团团长)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,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,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,以便阅读。

扩展资料百度百科--浙江大学校歌

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、阅尽人间沧桑,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,春风又绿,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。

这句话出自出儒学大师马一浮的《旷怡亭口占》。全文如下:

流转知何世,江山尚此亭。登临皆旷士,丧乱有遗经。

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。长空送鸟印,留幻与人灵。

这是一种境界,已识乾坤大,是指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,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。这是一种人性。比如有的人,一旦见了大事,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了。有些人就不同了,一方面,他见贯了大事,但是,基本的人性丝毫无损。两种人根本的差别是什么?其实就是“敬畏之心”。你再大的本事,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。所以,对自然,对人性,当有敬畏之心。?

扩展资料:

这句话前半句的涵义,不单指自然界、寰宇之变化莫测、浩瀚无边、非人力可为可及。也指主人的能量强悍,能轻松翻转乾坤。还指,主人看透了世间冷暖丑恶、恨仇离分等负面的所有事项。站在高处,才能俯察低处,这是一种胸怀和境界吧,也是一种温柔。阅历增加,越深感一个人的见识见解难以跳出他的层次和立场。所提出的问题和追寻的答案也往往是自私的。若想俯下身做事,必须先站在高处。

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《资本论》的中华第一人,与梁漱溟、熊十力合称为“现代三圣”(或“新儒家三圣”),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,《浙江大学校歌》的词作者,浙江大学原教授。于古代哲学、文学、佛学造诣精深,又精于书法,合章草、汉隶于一体,自成一家。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。建国后,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、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,是第二、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。

参考资料:

百度百科——已识乾坤大, 犹怜草木青